朝鲜承认出兵俄罗斯参战?4月28日,传来朝鲜,俄乌战场新消息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朝鲜突然就改口,承认出兵俄罗斯参战,百万朝军成普京头号外援

克里姆林宫与平壤同步发布官方文件,确认朝鲜军队直接参与俄乌战争。

俄罗斯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在国防部简报会上,首次将朝鲜武装力量与俄军并列称为"解放库尔斯克的英雄部队"。

朝中社同日发布通稿,证实"朝鲜人民军部队,圆满完成在俄罗斯联邦的特别军事任务"。

这场地面拉锯战,随着俄军宣布完全控制库尔斯克地区,终于揭开了战争史上首个非独联体国家成建制援俄作战的真相。

这场军事合作早有端倪却始终蒙着遮羞布。

去年十月西方卫星发现朝鲜军人出现在俄西部军区训练场,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回应充满外交辞令:"俄罗斯从未接受第三国军事人员参与特别军事行动"。

直到今年初乌克兰情报部门公布俘虏审讯视频,两名朝鲜士兵亲口承认隶属第108机械化步兵师,莫斯科和平壤依旧保持沉默。

如今战事尘埃落定,俄朝突然同步掀开底牌,背后藏着三重现实考量。

战场形势变化是最直接诱因。

俄军宣布收复戈尔纳尔村标志着库尔斯克争夺战结束,朝鲜援军已完成阶段性任务。

不同于雇佣兵或志愿军,这支成建制部队需要明确的合法性依据。

去年11月俄朝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完成国内立法程序,第四条明确规定:"任何一方遭受武装侵略时,另一方需立即提供军事及其他必要援助"。

条约生效前派兵存在法律瑕疵,如今程序障碍扫除,莫斯科可以把朝军参战包装成履行盟约义务。

胜利日阅兵的政治需求成为催化剂。

普京需要给5月9日红场阅兵注入更多"国际反霸权元素",朝鲜方阵出现在受阅队伍中将极具象征意义。

俄军事专家列昂科夫在《消息报》撰文透露,俄国防部正在筹划组建"国际志愿军团"方阵,朝鲜军人将佩戴"特别军事行动参与者"勋章接受检阅。

这种高调展示既能对内强化"得道多助"的叙事,又能对外传递阵营对抗升级的信号。

朝鲜军队的战场表现超出外界预期。

乌克兰第110国土防卫旅指挥官在社交媒体透露,朝军擅长构筑地下工事体系,其坑道网络让乌军装甲部队难以展开。

更关键的是朝鲜炮兵校正技术填补了俄军短板,俄军第2集团军炮兵旅军官证实,朝军带来的122毫米火箭炮数字化火控系统,将火力反应速度缩短了四成。

这些实战数据让俄军高层意识到朝军价值,促使莫斯科决定公开盟友贡献。

朝军动向已成为牵动战局的新变量。

库尔斯克战事虽告段落,顿巴斯地区的拉锯仍在持续。

俄军总参谋部作战地图显示,部分朝鲜部队已向别尔哥罗德方向转移,那里是乌军哈尔科夫攻势的重要跳板。

若俄乌战线陷入长期僵持,不排除朝鲜增派工程兵和炮兵部队。

值得关注的是朝鲜第11军团所属的远程火箭炮部队,该部队装备的600毫米超大型火箭炮对乌军后勤枢纽构成实质威胁。

朝俄军事捆绑正在改变东北亚地缘格局。

平壤通过直接派兵换取莫斯科在安理会的外交庇护,俄方已连续三次动用否决权阻止对朝制裁升级。

经济层面,俄远东铁路的石油运输量同比增长三倍,朝鲜劳动党机关报《劳动新闻》罕见刊发俄油轮抵达罗津港的照片。

这种利益交换可能刺激韩国调整国防政策,尹锡悦政府近期批准追加部署"萨德"系统,半岛军事对峙螺旋升级的风险加剧。

国际社会对朝俄联动呈现两极分化。

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指责这是"战争跨国扩散的危险先例",印度和巴西则在联合国呼吁各方保持克制。

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的态度转变,白宫发言人皮埃尔在记者会上强调"朝鲜威胁始终是总统关注重点",却回避直接评论朝军参战事件。

这种暧昧表态背后,或许与拜登政府不愿在选举年开辟新战线有关。

俄朝军事合作撕掉了最后的面纱,标志着阵营化对抗进入新阶段。

当朝鲜军人带着"特别军事行动纪念章"返回平壤,当俄罗斯T-90坦克驾驶员与朝军教官共用训练场,这种画面传递的不仅是战术协同,更是重塑国际秩序的权力宣言。

莫斯科需要向西方证明其打破孤立的能力,平壤则要展现跨越三八线的战略投送实力,双方各取所需的合作或将持续冲击现有国际安全框架。

这场发生在东欧平原的战争,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构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。

朝鲜援军揭开的不仅是库尔斯克战场迷雾,更是21世纪阵营对抗的新模式。

当核国家间的军事互助从纸面走向现实,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将面临更严峻考验。